加强学校内涵式建设,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校长工作报告)

发布者:工会发布时间:2022-04-27浏览次数:14

加强学校内涵式建设,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学校第三届教代会暨第五届工代会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评议稿

校长  王宝根

2022427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学校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暨第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顺利召开,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两代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会议的代表和全校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评议。

一、2021年学校事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完成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改革、建设、发展各项任务,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

(一)首批落实党委书记委派工作,顺利召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

20213月省委教育工委委派江应中同志担任我校党委书记并兼任政府督导专员。我校成为首批接受省委教育工委向民办高校委派党委书记并兼任政府督导专员的本科院校。根据省委教育工委和南通市委教育工委部署要求,我校于202112月顺利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南通理工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江应中同志代表党委作了《聚焦内涵 聚力发展 奋力谱写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新篇章》的工作报告,李晏墅同志代表纪委作了《聚焦中心任务 忠诚履行职责 为推进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建设保驾护航》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会和纪委会,江应中同志当选为党委书记,周宗泉同志当选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韩小祥同志当选为纪委副书记。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总支的保证监督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二)科学编制“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与发展举措

20213月学校下发了《南通理工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编制组织、明确责任分工、规划文本构架、提出编制要求、安排时间进度。通过组织调研、反复讨论、专家论证、教代会、工会审议、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董事会审定等规划编制程序,并根据省教育厅反馈的专家审核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制定了《南通理工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及七个重点领域专项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确立了办学规模有序增长、教育教学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办学条件建设满足需要、内部治理体系科学高效的主要发展目标任务,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管理创新等五大发展战略,推进学科专业、质量提升、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引培、攀岩折桂、党建引领、文化凝心聚力、治理效能提升等九项建设工程,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

(三)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机械工程、工商管理获省“十四五”重点学科

学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本年度遴选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4项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工程、工商管理两个学科被评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电子商务专业获批江苏省一流建设专业;获批安全工程、护理学、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康复治疗学等7个新专业;完成金属材料工程等19个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增列审核工作;完成网络工程等8个新设专业的评估工作;遴选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

(四)推进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202111月学校召开了第三次教学工作大会,吴国庆副校长代表学校作了《识变应变求变,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工作报告,王宝根校长、陈明宇董事长分别作了《以高质量教育教学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出台了《南通理工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意见》和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12个配套文件,进一步确立教学中心地位。2021年我校“土木工程导论”“3D打印成型工艺及材料”“风电机组装配与调试”“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础”“物流信息管理”等5门课程被评选为江苏省一流课程。获省级微课教学比赛奖4项。对2021届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全员盲审,一次盲审通过率为97.13%,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稳步提升。不断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师生评价机制,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做到教师听课全覆盖,教学检查常态化。落实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整改方案,扎实推进各项整改工作,完成评估整改报告,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142名学生考上研究生;1481人在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市厅级及以上奖励;3681人获得国家、学校奖学金;1345人获得省、市、校三好学生;1388人获得省、市、校优秀学生干部;463人获得省、校优秀毕业生;12个班级获得省、市先进班集体。2021年我校录取新生7333人;2021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7.16%,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5.36%88.10%,学校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考核中被评为A等。立项大创项目124项(其中省级46项),比上年增加54项,学生发表论文58篇、专利授权15件。

(五)科学研究工作成效显著,服务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2021年我校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获批南通市重点实验室1个(南通市虚拟现实与云计算重点实验室),省科技服务平台培育2个(激光加工及金属增材重点实验室、现代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校企共建科技服务平台2个(智能电网与配电房智能运维管理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2021年新增校企合作单位70余家,新增产业学院2个,校企共同开发教学案例10个。科研项目立项大幅增长,获市厅级及以上纵向科研立项147项(其中一单位国家级项目1项实现了零的突破,省部级38项),立项数比上年增加了37项;获横向项目78项,立项数比上年增加38项,合同经费1700万元,财务到账经费1033万元,比上年增加380.53万元。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367篇(其中三级及以上论文67篇),出版论著32部(其中以我校为一单位出版专著5部)。全校知识产权授权574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3件,授权数创历史新高,实用新型专利251件、外观设计48件、软著作授权222件,知识产权授权数比上年增加272件。获科技成果奖13项(其中省部级3项)。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7项。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转让(化)48件(项),转让(化)收益606.6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在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2021中国民办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中,我校科研竞争力名列全国208所民办本科高校第22位。继续教育成效明显,组织成人学历类考试3万余人,各项职业技能培训6000余人。学报质量不断提升。

(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师资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2021年度共引进师资19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3人,博、硕士学位171人,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选拔第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80人,建立博士工作室两批19人,组织新教师培训近200人;实施“青蓝工程”,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大学进修深造,本年度共选派15名教师赴韩国、5名教师赴泰国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加强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选拔培训中层干部后备培养人选37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师德师风相关制度,加强对二级学院及部门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教师的评奖评优力度,2021年教师节、教学工作大会等表彰教师近300人次。做好职称评审工作,2021年评定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职称15人,中级职称30人。2021年出台星级教职工考评制度,进一步加大教职工奖励力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理想信念、疫情防控、安全、心理健康、珍爱生命等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开展校史馆上党课、歌唱比赛、演讲比赛、论文征集、书法绘画、“我为师生办实事”等系列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四百余场。加强学风建设、落实“牵手工程”、健全学业预警、开展评比表彰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辅导员培训163人次。精准落实资助工作,全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583人,发放助学金、勤工助学、减免学费、慰问资助等共计1340.87万元。积极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开展各类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宿舍管理,开展宿舍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全校各班级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团干部培养,引领学生开展精品校园活动,持续推进“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开展两批“海陵英才计划”,累计签约学生64人。

(八)党建思政工作取得新成效,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进

学校坚持“引领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理念,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成功举办南通理工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晚会。通过组织生活、政治学习、专题报告、党校培训、橱窗展示、网络宣传等形式,认真组织师生学习宣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构架,组织校领导及全体中层干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筑牢思想防线。评选表彰了先进基层党组织11个(其中南通市1个、市教育系统1个),优秀党务工作者8人(其中市教育系统1人),优秀共产党员43人(其中市教育系统2人)。做好师生发展党员工作,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578人,发展党员251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完成《最是初心能致远》宣传片的创作,开展评选了“年度十件大事”、“年度人物”、“紫琅之星”,举办了“紫琅大讲坛”,推出“逐梦南通理工人”、“身边的榜样”等系列品牌微信,塑造党建与业务融合典型人物22名。

(九)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增设传媒设计与健康医学院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增设了传媒与设计学院、健康医学院,成立了发展规划处、工程训练中心、智能制造研究院、企业发展研究院和BIM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学资源条件保障有力

学校加大教育教学条件建设,2021年立项建设实验实训室37个,新增多媒体教室41间。开工建设海安校区科技服务楼、学术交流中心、3栋学生宿舍楼约6万余平方米;改造南通校区宿舍、教学楼等近2万平方米;完成图书档案大楼主体工程建设;完成海安校区50亩教工住宅用地的挂牌工作等。采购纸质图书52037册,图书借阅量比上年增长84.46%。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完成两校区网络建设与改造工程,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提供信息技术支撑。财务预决算执行情况良好,后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改善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一)实施“一校两区”办学模式,海安校区管理卓有成效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任务的增加,学校对海安校区运行管理机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实行“统一领导、职能延伸,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统筹协调、管理高效”的校区管理运行机制,教职员工“一校两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校区运行正常、管理高效。海安校区管委会、党工委统筹协调、主动作为、开拓创新,不断推进综合管理整体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学生管理系列化、文化建设多元化、后勤管理精细化,校区学风优良、秩序井然、安全稳定。

(十二)统筹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两校区安全稳定

学校认真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分析研判上报校园意识形态情况,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落实安全稳定各项措施,做好实验室安全、危化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定期组织安全隐患大排查,两校区安全稳定。抓紧抓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落实省市和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加强师生个人防护,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水平,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师生无一人感染,疫情防控经受住新考验。

学校2021年取得的成绩,是学校董事会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带领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努力奋进、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全体教职员工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时期,这是教育工作中心又一次历史性战略转移。学校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奋进,在危机中寻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数字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全球加速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内容。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数字化就是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要靠知识、信息、数据、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这些都将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十四五”时期,南通的经济发展定位在高端纺织、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智能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节能环保、5g通讯应用、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等13个重点产业领域;国家又把包括南通在内的江苏沿海发展列入发展规划,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基地、海洋科技创新发展高地、东西双向开放新枢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住地。这些对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考虑如何将学科专业与南通区域经济、江苏沿海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科群和专业群的建设来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新型研究型大学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使命。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了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概念,2021年国家已将其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并重点给予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内涵是创新、国际化和学科交叉。新时代要建立新型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集中体现,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构建高质量创新体系的现实需要。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显著特征:一是回应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新情境,是我国高等教育顶层设计的关键举措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应然要求。二是要凸显研究型大学的新使命,为我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中心提供智力支持,以超常规的方式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际顶尖科技人才。三是切合世界研究型大学转型的新趋势,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突破和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经验。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值得应用型高校学习、借鉴。

(三)审核评估和硕士单位对学校提出了新指标。学校经过2014年教育部升格本科评估、2018年江苏省学士学位授权评估和2020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大大提升了办学质量、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学校得到了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硕士授权单位是学校“十四五”及以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审核评估的7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78个审核重点,比合格评估指标多、要求高。审核评估突出立德树人,把软要求转化为硬指标;突出学科分类,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突出质保理念,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突出减负增效,实现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突出评价结果使用,落实底线要求。新增硕士授权单位指标要求更高,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不低于25%、获得多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奖励、通过专业论证、承担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及若干产教融合横向科研项目和奖励,师均科研经费不低于4万等等,这些都对学校提出了许多新指标新任务。

(四)教育“新基建”对学校提出了新任务。教育“新基建”不是传统意义教室、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别于教育信息化2.0目标,而是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化升级,主要涵盖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新校园、新网络、新资源、新平台、新应用、新安全等6个方面。教育部高教司提出抓专业质量、课程质量、教材质量、技术水平质量人才培养的四项“新基建”。教育“新基建”的提出,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牵引,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教育“新基建”对我们高校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五)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提出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教育部全面推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新”建设。如新工科的“新”,主要指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和交叉融合再出新。提出“四新”建设,是面向世界范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奔腾而至给出的教育应答,是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给出的时代应答,是高等教育发展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应答。内外结合、产教融合是深化新工科建设的必由之路;不仅要求在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技术方面改革创新,还要加快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专业学院等;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适应现代化科技产业变革成立更多新的二级教学科研组织。新工科在“四新”建设中发挥着“智能基座”作用,还要主动“侵入”到其他三新。“四新”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教改、新质量、新体系和新文化,对以工科专业为主的高校提出了新要求。

(六)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新目标。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的一个总要求,就是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增速成为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发展的质地和成色,大力增强综合实力。高质量发展也可以理解为发展从以往注重“大不大”“快不快”转向现在追求的“好不好”“优不优”。高质量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新认识、新目标和新要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丰富,包括发展理念高质量、学科专业高质量、教育教学高质量、科学研究高质量、师资队伍高质量、管理服务高质量、党建思政高质量等。高质量发展对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

三、扎实抓好2022年学校重点工作任务

2022年是新时代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是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之年,也是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学校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聚焦审核评估、硕士单位指标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和一流高校建设主题,统筹疫情防控、事业发展和校园安全,统筹办学规模、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着力强化内涵、优化布局、提升质量、增加效益,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化党建思政与业务工作的融合,推进三级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计划,以高质量党建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组织开展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教育活动。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体系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做到课程思政全覆盖,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质量。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提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水平。加强党史、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等教育,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成效。加强辅导员素质能力教育培训。加强体育、美育和劳育教育,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抓好重点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制定并实施江苏省“十四五”机械工程、工商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加快对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校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为申硕打好基础。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增加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争取国家一流专业零的突破。加强特色专业和新专业建设。做好专业评估和新专业申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巩固本科教学评建成果,做好教育部回头看各项准备工作。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九大工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方法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启动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强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等五类“金课”建设,争取国家级一流课程。及早谋划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202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5%以上,年终就业率达95%以上。

(五)抓好科学研究工作,提高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按照教育评价改革精神调整科研改革措施,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考核办法。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争取国家级项目再有新突破。全力增加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到账项目经费再创新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四技”服务能力。以产业学院为抓手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紧密合作,积极申报省级产业学院。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六)对标审核评估和硕士单位指标要求,加快培育教学科研等重点项目

瞄准国家对审核评估和硕士单位的博士教师比例、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科研项目、奖励、经费等指标条件,整体设计、超前谋划、聚合资源和突出优势,列出省级及以上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成果奖、实验室、产教融合基地、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基地等培育项目,作为学校重点立项项目,加快建设发展,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申请硕士单位和审核评估打实基础。

(七)加强师资引培力度,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考核制度,落实“师德一票否决”。按照今年新增3000多名新生引进100多名教师,采取引进、读博、建立博士站及柔性引进等措施,引进培养30-40名博士教师。配强学术成果多、发展潜能大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加强对学科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双能教师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

(八)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优化校区办学布局结构

制定发展规划分工方案,细化时间安排,强化年度计划与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强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根据即将出台的教育部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指导意见和省教育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学校高质量发展和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实施方案。做好全年新增3000多名新生的办学资源条件准备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整体设计安排两校区办学规模结构。研究增设财经学院等事宜。

(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障办学条件到位

启动主校区汽车楼西侧5万平方米建设任务,完成图书档案馆大楼装修工作。启动海安校区50亩教工住宅的建设任务,完成三栋学生宿舍、教师中心、科技服务楼6万余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完成近30个实验实训室建设任务。加强信息网络、图书资料建设,推进智慧校园体系建设。

(十)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提高校区管理能力

学校扛起主体责任,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措施,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线,确保师生员工健康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安全稳定责任制,继续抓好实验室、危化品、治安消防、食品卫生及交通等安全,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根据“十四五”规划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制(修)定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继续实施海安校区现行管理运行机制,探索校区管理新思路新方法。创新管理理念,改进工作作风,精减会议文件,提高管理效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调整相关政策措施,完善期权激励、星级评定等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各位代表、各位老师、同志们:
       
我校教代会、工会在学校领导和上级工会指导下,认真履行“两代会”职能,以主人翁精神和高度负责的态度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管理,在推进学校民主决策、加强民主管理、实行民主监督、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教职工福利、关心教职工生活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两代会”和各位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南通理工学院已经站在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全校师生员工一定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踔力奋发、笃行不怠、改革创新、真抓实干,锚定“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不动摇,紧盯高质量内涵发展不放松,不断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争取硕士授权单位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打实基础,为实现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目标贡献力量。

谢谢。